张懋中:“未来”代表着一个无时、无刻、也无止境的挑战

作者:张懋中  时间:2021-12-16


张懋中:各位嘉宾下午好,我是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2021轮值主席张懋中。能和这么多崇尚科学、向往未来的朋友们齐聚一堂,我感到无比的荣幸和激励。


「未来科学大奖」的「未来」两个字对大多人来说,代表着一个「未知数」,认为「未来」几乎是不可能被预测或掌握的。但是对一个执着的科学工作者,「未来」更代表着一个无时、无刻、也无止境的挑战。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先躯、2003年的图灵奖获得者Alan Kay对未来有他独到的看法,尝言: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预测未来的最佳方案就是发明未来)或者说:Its easier to invent the future than to predict it!(与其预测未来,不如发明未来)。这种主动「发明未来」的精神,今天也充分彰显在2021「未来科学大奖」的诸位获奖者身上。他们是:生命科学奖袁国勇和Malik Peiris教授;物质科学奖张杰教授;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施敏教授。


袁国勇和Malik Peiris在2003年发现了冠状病毒(SARS-CoV-1)为导致全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之病原,以及由动物到人的传染链,为人类应对MERS和COVID-19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奠定了基础。袁国勇对野生蝙蝠中SARS类冠状病毒的持续研究,扩展了人类对人畜共患病宿主、跨物种传播障碍、发病机制,与疾病和诊断的认识。鉴于蝙蝠衍生的类似SARS的冠状病毒的高流行率,他们的研究预测了类似SARS的流行病可能再次出现


激光,是人类最关键的发明之一,张杰团队利用强激光和物质相互作用可以产生精确可控的超短脉冲高能电子束,并已经为一系列重要的科学探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践工具。一方面,他们将超短脉冲高能电子束应用于超高时空分辨的高能电子衍射与成像,成功突破50飞秒的时间分辨率障碍,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同时仍然保持亚埃的空间分辨率。另一方面,他们将超短脉冲高能电子束作为能量携带者应用于激光聚变过程,将高能电子束精准地输运到预先压缩的聚变燃料中,实现快速加热,引发核聚变反应。这个过程如果实现,可以为人类提供无限的能量供应,摆脱目前地球的能源与环境危机的困扰


施敏教授对跨金属/半导体(金/半)载流子的传输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基础性和开创性的贡献。这些对硅和砷化镓半导体的前沿贡献,不仅奠定了欧姆和肖特基(欧/肖)接触的科学理论基础,并且开启了制造近代半导体器件的可扩展途径。在接下来的50年中,它们被广泛地用于计算、通信、传感、控制、成像和记忆之芯片电路的制造,对人类生活和文明贡献巨大。此外,施教授也是非挥发性存储(Non-Volatile Memory)的发明者,他所研创的「浮栅存储效应」(Floating gate memory effect)是现今被全球各国视为关键战略物资NAND Flash闪存芯片的基础核心,可以说,若没有施敏,今天手机不可能成为我们随身携带的“亲密伴侣”,我们也无法人手一支U盘,可以随时传输和分享资料,施教授真正的「发明了未来」。


从分离冠状病毒的病毒株到精确可控的超短脉冲高能电子束的产生,再到揭示金属/半导体(金/半)载流子的传输理论的验证,正是这些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拓宽着人类在宏观和微观世界里认知边界,为不确定的未来确定了方向。


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好奇心和解决未知的满足感是对科学探索的最大动力。希望通过今天的颁奖典礼,使各位对科学多一专注,对从事科学多一份向往,支持科学家们续攀研发高峰,让我们一起探索未知,开创未来!


谢谢!




分享

登录 +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