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诺奖,让中国科学家的贡献被世界看见 | 专访未来论坛秘书长武红

作者:李晨阳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20-09-08

5年前,单项奖金高达约700万元的未来科学大奖横空出世,也被很多人视为“中国的诺贝尔奖”。


“我们对标诺奖,也致力于办出自己的特色。”

未来论坛秘书长武红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表示,让这个华人发起的科学大奖得到世界认可,让更多中国科学家的贡献被世界看见,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以下为武红专访实录


科学报:很多人把未来科学大奖视作“中国的诺贝尔奖”,您认同这种说法吗?

▲ 武红:
对一个科学大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个让国际科学界认同的标准。那么近百年来,世界上最受认可的科学大奖是哪个呢?还是诺贝尔奖。

因此我们在创立未来科学大奖的过程中,的确是仔细研究了诺贝尔奖的制度体系和章程。

我们的奖金额度、采取的提名邀约制和国际同行评议制等也都对标了诺贝尔奖。

但与此同时,未来科学大奖还设置了诺贝尔奖没有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因而我们也参考了计算机领域的图灵奖、数学领域的菲尔兹奖等其他国际大奖。

对标诺贝尔奖的同时,我们也致力于办出自己的特色。未来科学大奖最初是由一批中国的企业家和投资人发起的,之后又联合了一批优秀的华人科学家——这个大奖天然地具有一种家国情怀。

出于这种考虑,我们把奖励范围设定为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做出重要科学成果的科学家。

首届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


科学报:您强调了未来科学大奖的家国情怀,那么未来科学大奖的定位究竟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

▲ 武红:
我们一位捐赠人说得很好:虽然未来科学大奖是由华人发起的,但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世界认可这个奖项。

在我们的理想中,未来科学大奖最终要体现的是科学无国界的精神。无论是中国科学家还是外国科学家,他们的工作都属于全人类。

因此我们有意识地没有限制获奖人的国籍,比如去年获得物质科学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陆锦标,他与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合作策划了著名的大亚湾核反应堆中微子实验。

2015年,我们在筹备未来科学大奖时,一件事情振奋了所有人——屠呦呦荣获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但激动之余,我们也意识到,想通过诺贝尔奖让世界认识中国科学家,是非常非常局限的。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未来科学大奖能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科学家为全人类做出的贡献。在当前愈来愈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这一历史使命的意义尤为凸显。


科学报:假如科学探索是在黑暗的山洞里开采宝矿,诺贝尔奖更倾向于奖励“打探照灯”的人而非“挖矿最多”的人。那么未来科学大奖更青睐哪一类人呢?

▲ 武红:
未来科学大奖获得者所获奖工作必须是产生了巨大国际影响的;其二必须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第三,对完成者的国籍不限,但其获奖工作主要是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完成的。


科学报:我看到很多人在问:这些获奖者已经是各领域功成名就的顶尖人物了,那么未来科学大奖的“未来”二字,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

武红:
我觉得“未来”二字还是很有意义的。尽管这些获奖人都已经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科研是无止尽的,他们的成就并不会停止在当前的阶段;同时,他们的科研成果的长期重要性也会对未来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个“未来”绝不仅仅局限在获奖人自身的发展前景上,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工作代表了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科学报:公平、公正和高水平是科学大奖的灵魂,对此,未来科学大奖是如何从机制上予以保障的呢?

2016年,首届未来科学大奖评审会科学委员会举手投票

▲ 武红:
未来科学大奖章程及评选制度参照诺贝尔奖与图灵奖等国际著名奖项设立,采取提名邀约制和国际同行评议制。

我们有知名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委员会,各奖项的候选人由科学委员会审核通过的提名人提名产生,不接受个人申请和社会推荐。

候选人通过初评后,接受国际同行评议。科学委员根据候选人的学科,从大同行、小同行、竞争对手等多个维度邀请评议人对候选人的工作成就、创新性、影响力等方面跟国际同行做横向和竖向比较。

每年受邀的评议人代表着该领域的世界最高学术水平,其中包括诺贝尔奖、科学突破奖、拉斯克医学奖、菲尔兹奖、图灵奖、沃尔夫奖等各学科最高奖项得主。

他们大多根本不认识候选人,撰写评议信完全是出于专业精神。

我们的标准是要求每位候选人的评议信不能少于5封,在大奖刚启动的时候邀请科学家的过程比较困难,而现在,我们每位候选人的评议信基本都在10封以上。

我们确实感觉到,未来科学大奖成立5年来,各领域顶级科学家对大奖的认可度和参与度都在大大提升。

此外我们还设有监督委员会,同时邀请高西庆教授担任监督委员会主席,对评选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各项评选工作严格遵照大奖评审章程的执行。

未来科学大奖的评审流程


科学报:我们知道未来科学大奖有一个打造百年科学大奖的“小目标”,这个“小目标”实现起来难度如何呢?

▲ 武红:
未来科学大奖最初成立时,各位捐赠人承诺每年捐赠25万美元,持续10年。但是10年之后怎么办,这是每个人心里都在思考的问题。

在2019年未来科学大奖的颁奖典礼上,时任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大会轮值主席沈南鹏代表捐赠人大会的12位捐赠人,承诺在延续原有的年度捐赠外,发起成立总额为1亿美元的永久捐赠基金,将未来科学大奖“永久化”,实现世代传承。

这体现了捐赠人对未来科学大奖的承诺,也让全社会对未来科学大奖的信心得以保障。

这个“小目标”并不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继续完善大奖的制度体系。但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颗初心。

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合影


科学报:回首未来论坛和未来科学大奖的历程,您有哪些自豪和欣慰的事?

▲ 武红:
我讲两件事情吧,它们分别代表我们在不同维度取得的成果。

首先,未来论坛希望面向公众传播科学精神,并为此做了很多科普工作,比如举办《理解未来》科学讲座。

有一次,我们邀请数学家夏志宏做有关“数学之美”的讲座,科技馆报告厅的座位都坐满了。一位妈妈带着5岁的孩子进来,搬了一个小板凳坐在后排过道里。那么小的孩子,认认真真地从头听到尾。讲座结束后,他还让妈妈拉着来问我:“阿姨,我能让科学家给我签个名吗?”

认真聆听讲座的5岁小男孩和妈妈

另一件事,未来科学大奖成立后,科技部奖励办来我们这里做了多次调研。

2017年起,科技部出台了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指导文件。我们的探索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国家反过来又为各类民间科学奖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支持,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美国的基础科研经费中,来自民间的经费占比超过了50%。从这个层面来讲,我们只是开了一个小头,未来科学大奖的“未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青少年对话未来科学大奖得主李家洋


科学报:未来论坛成立后,作为一个民间组织,是如何吸引到那么多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知名企业家加入的?未来论坛和未来科学大奖的号召力在哪?

▲ 武红:
要让这么多优秀的人凝聚在一起,靠的一定是大家共同认可的理念。对未来论坛来说,就是“科学能改变世界并影响一代代人”的信念。

刚开始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压力很大,有段时间睡不好。每个无眠的时分,我都问自己3个问题:

这是我发自内心想做的事吗?Yes.

我相信这件事对国家和社会有价值吗?Yes.

这是不是我后半生为之付出的最有意义的事,没有之一?Yes.

我想在每个参与这件事的人心中,也都有这3个“Yes”吧。

武红,未来论坛秘书长兼发起人之一,新盟国际公关顾问公司创始合伙人。2015年,武红联合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投资人,共同发起创立未来论坛。未来论坛是中国唯一商学跨界的科学公益平台,通过民间资本带动社会力量促进科学发展,以“未来科学大奖”为核心,展开一系列科学活动。

分享

登录 +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