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25日,由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与香港科学院共同主办的“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下称“大奖周”)科学峰会在香港科学馆圆满举办。
为期2天的科学峰会,吸引包括20余位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四位诺贝尔奖学者等近百位国际级科学家及国际知名科学奖项代表,共同参与这一世界级的科学盛事。
科学峰会旨在通过近40位顶尖科学家的前沿科学议题探讨与交流,打造超一流的学术水准和广泛的国际影响,为青年科研人员、创科人士开启一扇通往未来科学视野的大门,充分感受科学力量。

首日聚焦:化学、生命科学与数学等科学创新
科学峰会首日开展“化学专场 - 化学助力可持续发展”“ 生命科学专场 - 肠道微生物: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命枢纽” “数学专场 - 几何视角”专题研讨会活动。
在“化学专场 - 化学助力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会上,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委员谢作伟领衔,邀请南开大学教授、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周其林,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左智伟,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刘心元,围绕 “不对称卡宾插入”、“光催化与绿色化学”、“手性阴离子-铜催化自由基不对称反应”展开学术分享与探讨。
在“生命科学专场 - 肠道微生物: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命枢纽”专题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助理院长、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消化疾病研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香港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委员于君领衔,邀请拉迪儿童医院沃尔夫家族微生物组研究讲席教授Rob Knight,因斯布鲁克医科大学教授Herbert Tilg,西湖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尧冰清,分别就“利用生态学与AI理解人体微生物组”“肝脏炎症在MAS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肠道微生态和胃肠肿瘤:从基础研究发现到临床转化应用”“乳腺瘤内菌对癌症恶化的异质性影响”进行主旨演讲与学术交流。
在“数学专场 - 几何视角”专题研讨会上,香港大学Edmund and Peggy Tse数学讲席教授、数学系讲座教授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2022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委员莫毅明领衔,邀请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2017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许晨阳,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教授Lawrence Ein,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孙崧,奥斯陆大学统计学教授Arnoldo Frigessi,分别就“复几何中的典范度量”“代数几何”“爱因斯坦度量”“肿瘤密度微分方程”进行主旨演讲与学术交流。
次日聚焦物理、计算机科学以及科学奖项运营等课题
10月25日,科学峰会聚焦“物理专场 - 微观与宏观世界”“计算机科学专场 - 探索人工智能的原理”“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特别专场 - 如何运营一个科学奖项?”三大专题。

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双聘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未来论坛理事、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联席主席沈向洋在欢迎致辞中表示过去数月,组委会精心筹备每个细节,力求打造体现科学卓越与创新的盛会。今年未来科学大奖周科学峰会的国际化、多元化特色突出,是高水平的全球科学盛宴。未来科学大奖不仅是荣誉,更是连接全球人才的平台。如今,奖项愿景跨越亚洲、辐射全球,将助力年轻一代探索未知,开拓新的前沿。愿活动期间充满活力的交流、好奇心和集体灵感,能够为下一个十年的科学进步贡献力量。

在“物理专场 - 微观与宏观世界”环节,香港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朱经武讲席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院杰出教授、2019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委员陆锦标作为Session Chair在致辞中介绍了David Gross、Reinhard Genzel、Hitoshi Murayama、Steven M. Kahn、王贻芳几位嘉宾的学术背景与科研经历。

2004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KITP)理论物理学首席讲席教授David Gross以《基础物理学的前沿》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在物理学的前沿领域,人们探寻着可能统一自然界所有力的基本原理,并努力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历程。讲座中,David Gross教授介绍了一系列问题以及相应的若干理论解答。

2020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与天文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慕尼黑大学物理学荣誉教授Reinhard Genzel教授以《四十年的历程》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提到,一百多年前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一年后卡尔·史瓦西求得该理论方程在无旋转球对称质量分布情形下的解:质量足够致密时,光无法从事件视界内逃脱,中心存在质量奇点,“黑洞”理论概念由此诞生,后经彭罗斯、惠勒等众多学者不断完善。宇宙中黑洞存在的首批间接证据来自对致密X射线双星及遥远明亮类星体的观测。Reinhard Genzel教授重点讲述了自己与同事四十年的研究:通过长期精确观测气体和恒星运动(作为时空探针),探索银河系中心质量分布,证实存在一个质量为四百万倍太阳质量的物体,它必然是一个单一的大质量黑洞。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系MacAdams讲席教授、东京大学卡弗里宇宙物理与数学研究所(Kavli IPMU)Hamamatsu讲席教授Hitoshi Murayama以《大与小在暗物质中相遇》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宇宙中超过80%的物质并非由原子构成,而是以一种被称为"暗物质"的未知形式存在。暗物质的本质堪称当代基础科学领域最重大的未解之谜。这种极可能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物质,却在我们今日所观测的恒星与星系形成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它以极其显著的方式连接着微观与宏观世界。本次演讲中,他追溯了人类获得这一认知的科学历程,探讨暗物质存在的理论依据,并阐述其通过实验与天文观测探寻暗物质的最新进展。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与物理科学学院院长、物理学与天文学教授Steven M. Kahn以《观测宇宙》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薇拉·C·鲁宾天文台是一座大孔径、宽视场的光学望远镜,其设计目标是通过六个光学色带对整个南天半球进行时域巡天。在超过十年的运行期内,鲁宾天文台将开展“时空遗产巡天”(LSST)项目,对南天所有暗达约25星等的天体进行近千次成像。由此产生的数据库将支持多种互补性科学研究,包括绘制太阳系内数百万小天体的轨道,以及对暗物质和暗能量性质进行限定。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共同资助建设的鲁宾天文台近日已竣工,目前正处于系统调试阶段,预计将于今年年底正式投入科学运行。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王贻芳教授以《中微子在粤港澳大湾区》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中微子研究在粤港澳大湾区起源于2003年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在粒子物理领域的首次合作。得益于各自不可或缺的贡献,大亚湾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并首次测得其振荡幅度,为粒子物理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继任者——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于2015年开建,历经十年艰苦努力,已于今年8月开始运行取数。JUNO瞄准中微子质量顺序这一重大科学问题,并可精确测量中微子振荡参数,研究超新星、太阳和地球中微子,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成为未来中微子实验的标杆。JUNO在研制过程中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也推动了国际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成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计算机科学专场 - 探索人工智能的原理”环节,香港大学人工智能讲座教授、同心基金数据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首任院长,美国计算机学会会士(ACM Fellow)、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和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SIAM Fellow),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委员马毅作为本环节Session Chair,在致辞中介绍了朱军、谢赛宁、曲庆、吴佳俊几位嘉宾的学术背景与科研经历。

清华大学博世AI教授、IEEE/AAAI Fellow、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未来论坛青年科学家朱军,以《生成式AI:从虚拟到现实世界》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习高维数据的底层分布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这为构建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奠定了基础。朱军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在开发面向虚拟世界内容的大规模生成模型方面的工作,涵盖图像、视频和3D内容等实例。此外,他还介绍团队在具身视频基础模型方面的最新研究,该模型能够充分挖掘“数据金字塔”,并利用互联网规模的视频数据,实现对双手操作任务的强大泛化能力,展现出构建具身基础模型的巨大潜力。

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谢赛宁以《多模态未来:通向超级智能的超级感知之路》为题进行主旨演讲,分享了其与团队近期在以视觉为核心的多模态学习方面的工作,目标是突破纯粹依赖语言符号的智能,迈向能够更好联系视觉、空间和真实世界环境的理解。他重点介绍了塑造这一未来的三个方向:(1) 学习可扩展的视觉表征,在减少语言监督依赖的同时建立与环境的联系;(2) 重新思考评测基准,并把视频作为一种丰富媒介,用于空间“超级感知”和下一代多模态应用;(3) 探索多模态学习与生成模型的融合,这一趋势正在迅速改变整个领域。整体而言,这些方向指向一个多模态的未来,它不仅更贴近真实、更具扩展性和生成性,而且与现实世界的应用日益紧密相连,产生广泛而切实的影响。

密歇根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曲庆以《关于机器学习中简约性的探索》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深入探讨了“简约性”这一概念——也就是简洁与最小化原则——在现代机器学习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他还研究了如何借助低复杂度结构,诸如稀疏性、低秩性以及低维流形等,来增强高维学习任务中的泛化能力、计算效率以及可解释性,其中既涉及理论基础,也包含实际应用,尤其介绍了深度表示学习与生成建模方面的最新进展。曲庆教授从现代数据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经典原则,强调了简约性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归纳偏置,在引导实现高效且可靠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心理学系助理教授(兼)吴佳俊以《通过物理本质理解视觉智能》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探讨了近期在机器视觉理解、重建与生成方面的工作及与物理本质的联系,介绍并对比两条技术路径:利用物理本质作归纳偏置,或将预训练视觉基础模型锚定于(或从中提取)物理本质,并展示了最新视觉智能系统,该系统凭单张图像或视频就能推断物体特性与场景上下文,还能用于可控的四维视觉世界理解、生成与交互。

在对话环节,嘉宾们围绕“跨模态学习与模型泛化”“ 语言与多模态学习的融合”“数据收集、模型评估与挑战”等话题展开交流与探讨。

在“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特别专场 - 如何运营一个科学奖项?”专场环节中,洛杉矶加州大学胜华讲座暨杰出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及艺术学院院士、未来科学大奖咨询委员会轮值主席张懋中作为主持嘉宾,分别邀请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名誉教授、国际工程科学院院士、唐奖教育基金会首席执行长陈振川,奥斯陆大学统计学教授、挪威知识驱动机器学习研究中心Integreat主任、挪威科学与文学院院士、国际统计学会(IS)会士、阿贝尔奖基金会董事会主席Ingrid K. Glad,斯德哥尔摩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前主席Thors Hans Hansson,以色列理工学院Benno Gitter化学讲席教授、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 Fellow)、美国化学会会士(ACS Fellow)、沃尔夫奖基金会理事、以色列化学学会主席、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主席Ehud Keinan,台湾师范大学及台北医学大学认知神经科学讲座教授、唐奖教育基金会董事曾志朗,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IEEE荣誉奖章评选委员会主席、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IEEE基金会董事张念坤,围绕“科学奖项的价值观与可持续性”“科学奖项的社会影响与青年培养”“跨领域合作与科学生态建设”等话题展开讨论,其中既有对科学精神的深刻洞察,也有对奖项运作的务实建议,为科学共同体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路。

嘉宾们认为,科学奖项的设立需具备前瞻性与战略眼光,通过构建严谨的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保障评选过程的公正性与奖项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全球化与多样性层面,奖项应主动优化提名机制,积极邀请女性科学家参与,并注重地域平衡,以提升包容性与代表性。评审机制方面,委员会成员需实行定期轮换制度,避免单一学术群体长期主导评选,从而保持评审视角的多元性与开放性。

跨代际知识传承被视为科学奖项的核心使命之一。嘉宾们强调,需鼓励青年科学家保持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既有范式,同时呼吁学术界打破“论文数量至上”的评价标准,将关注点回归科学发现的本质颠覆性与长期价值。
在奖项生态建设方面,可通过跨机构联合颁奖、学术论坛等形式深化合作,有效扩大了国际影响力与学术辐射范围。此外,科学传播需强化与公众的互动,通过数学竞赛、青年对话等创新形式,激发社会对基础科学的兴趣与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