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煜明:我是科学旅途中的旅人

作者:未来论坛  时间:2016-09-19

首届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后,未来论坛在第一时间电话连线生命科学奖得主卢煜明,对卢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


卢煜明,生于香港,于牛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及医学博士学位。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专家。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兼化学病理学讲座教授。


以下是采访内容(L为卢煜明教授):


卢教授您好,我们正在首届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现场连线您,对您进行电话采访。首先,祝贺您获得了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L:谢谢,非常感谢!


您现在心情如何?


L:我非常激动。我完全没想到今天会听到这个好消息,非常开心!


获悉得奖的时候,您在哪里?在做什么?


L:我当时正在和同事开会,讨论一些研究数据和问题的解决方法,所以接到获奖通知的长途电话时真的非常非常惊讶(笑)。


听到得奖的第一反应是?


L:好惊讶。这是个巨大的荣誉,因为这是首届未来科学大奖,云集了全中国众多的优秀科学工作者,能获此殊荣我非常高兴。


说到这个,您是第一位未来科学大奖的获奖者,这个奖项对您是否别具意义?


L:是的。纵观其他国际奖项,比如诺贝尔奖,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这次,在中国创立了如此重要的科学奖项,首次颁奖,非常重要和有意义。这会让中国的其他科学工作者得到激励,更好地工作。我的获奖对我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也很有意义。我是研究医学的,希望能藉此鼓舞更多医学学生在这一领域继续奋斗。


一定会的。您此次的主要获奖原因是基于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DNA的发现,在无创产前胎儿基因检查(NIPT)方面做出的开拓性贡献。能简要描述一下您的研究成果是如何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吗?


L:NIPT是在2011年秋正式临床应用的,如今5年过去,已经在全球90多个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千万孕妇都接受了这项检查,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产前胎儿基因测试。孕妇们可以通过无创的方式了解腹中胎儿的情况。在此之前的检查技术,例如羊水穿刺,都有一定概率会对胎儿造成伤害。我的工作简单说就是保护胎儿不受到这类伤害。同时,因为这项技术在全球广泛使用,也是我们中国科技造福全人类的一个表现。


我的女性同事和朋友中就有不止一人因为您的研究而受益的,真的十分感谢您的研究成果。


L:谢谢!每年香港有40%孕妇会接受NIPT检查,就我所知每年大陆孕妇接受这一检查的大约有100-200万人次。


可以谈谈您最近的研究工作吗?


L:该怎么说呢,让我想想。NIPT是对母亲血液中游离的胎儿DNA进行检查,其实除了婴儿的DNA,血液中还存在着游离的癌症DNA。我现在研究的就是在NIPT的基础上向前一步,对癌症进行筛查。


一种对癌症的检测?


L:没错,所有类型的癌症都可以被检测到。如果最终成功就可以算得上是医疗领域里的革命性成果。癌症在许多国家都是头号杀手。就像NIPT检测胎儿遗传性疾病一样,我们也可以对所有癌症进行检测,这是多么不可思议。举例来说,曾经有位女士来做NIPT检查,我们发现她的血检结果异常,于是就用我们的新测试方法对她的血液进行了进一步检测,发现她血液中的异常分子不是来自于胎儿,而是她自己。我们最终诊断这位女士自身患有癌症。血液中发现的异常分子可能来自身体的任何部分,我们正在研究的新技术可以对血液中的异常分子进行定位,找到癌症的源头。


这种新技术真是太酷了!那么您认为在未来几年间,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重点有哪些呢?


L:我认为有几项重点:例如我研究的基因科学,一些国家已经在数以万计的人身上开展了肿瘤基因测序,中国也会成立自己的精准医疗项目。我认为在未来几年,基因组研究和对基因变异导致的疾病的研究将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焦点,相关技术将在医疗机构中得到普及。另外一个发展重点,也是近来的热门话题,你或许听说过,就是对变异基因进行修复的基因编辑技术。


比如CRISPR。


L:正是。我认为上述这两方面的研究有望成为发展重点。


但也有部分人认为基因编辑存在伦理道德上的争议。您怎么看?


L:许多科技刚问世的时候都可能有需要解决的潜在问题,或许与传统观念不符,引发争议。回想当初,试管婴儿、体外授精也曾饱受非议。随着时间推移,人们还会讨论基因编辑中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能被接受的,被改变的基因与下一代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都会被人们谈论和争议。


您觉得生命科学,或者说广义上的科学,其最大的魅力何在?


L:科学是对未知的探索。反观自己,我就像一个科学旅途中的旅人,每天都会行至此前从未到达过的地方,进行探索。这是最令人激动的一点。每天来上班时,我都不知道今天又会有什么新发现,这是科学最迷人之处。并且,自然是如此美丽,许多答案在被揭晓之前,我们都对其毫无头绪。这是多么奇妙啊!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在科学中,我们得以将脑中的想法具现,最终应用在帮助他人上,比如新的测试方法、新的药物。这真的很有意义。


您的描述令人动容。未来科学大奖的目标之一就是激励年轻的科学家和科学爱好者。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L:身处21世纪之初,我们拥有祖辈们前所未有的知识、技术与工具。现在正是生命科学的黄金时代,是投身于生命科学、做出重大发现的好时机。


如今,全球科研体制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将科研水平与论文发表数量挂钩等等。对于科研,您的态度是?


L:我从没想过一年必须在哪些期刊上发表多少篇文章,也从不认为只有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应该通过其本身的价值被评判。人们应该注重的是科研的质量,而不是论文的数量。搞科研不是做生意。年轻的科学家则应当明白,有时,重大的科研成果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在刚着手进行NIPT研究的时候,没有人看好我会成功,所有人都觉得我是异想天开。人们可能需要长达20年的时间才能意识到一项研究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请保持耐心。只要一项工作有意思,就值得做下去。


耐心终将得到回报。


L:不管有没有回报,至少你尽力了,为自己感兴趣的事努力过了。所以,搞科研应该是因为你对科学有兴趣,而不要指望科学能给你带来多大的好处。


您自己在科研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L:科学研究是对未知的探索,因此失败是常态。所以,一定要耐心,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如果失败了,想想为什么,吃一堑长一智。有趣的是,不怕犯错,与团队的其他成员们积极讨论,一次哪怕只能前进一小步,最终,你会跨越障碍。不要放弃。与志同道合的人组成团队也很重要。尤其在生命科学中,没有人孤军奋战还能面面俱到。合作是克服困难的利器。


您在香港执教,带过大陆来的学生吗?有些教授认为大陆学生普遍刻苦但过于顺从,缺乏创造性。您觉得呢?


L:我教过许多大陆学生。在我的实验室里,我总是鼓励他们彼此质疑,对我发难。每周我都会和他们谈话,有时一周见面好几次。我让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多说话,希望他们在三、四年后能学会挑战权威。要想获得原创性的成就,就必须敢于质疑已有的发现,才能前进。


最后,您对未来论坛和未来科学大奖有什么寄语?


L:随着中国的科学实力日渐增强,我希望未来科学大奖能够越办越好,与其他国际著名科学奖项齐名。同时,我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能够被未来科学大奖所激励,努力让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


非常感谢您拨冗接受我们的采访。2017年1月15日的未来论坛年会上,将举办首届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届时期待与您相会于北京,聆听您的精彩演讲。再次祝贺您获奖!


L:好消息来得太突然,我需要一点时间来平静一下(笑)。非常感谢!


分享

登录 +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