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 | 科学家与艺术家的联手 ,艺术家与科学家的互激

时间:2019-08-16

将一位科学家与一位艺术家组合,进行艺术创作?

是的!


科学家与艺术家通过深入的交流、碰撞、协作,将科学创新与艺术创作相结合,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示给大家。


这就是正在紧张筹备中的“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览。此展览由著名策展人顾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黄笃担任顾问。邀请了五位著名的当代艺术家:杨千、王度、李晖、费俊、陈文令(以对应合作科学家为序),与未来科学大奖往届中的五位获奖科学家:卢煜明、薛其坤、潘建伟、许晨阳、马大为(以科学家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的时间前后为序)进行合作,根据科学家的科研成果,联袂创作作品,作品将在11月17日2019未来科学大奖周期间展出。




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


联合出品:未来论坛、锡纯公益

承办:艺琅国际

开幕时间:2019年11月17日  14:00

地点:中国大饭店一楼会议厅前厅

展览主席:冯仑、武红、李红

策展人:顾振清

顾问:黄笃


艺术组合 

(以科学家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的时间前后为序)


卢煜明 (2016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人)

×

杨千 (当代艺术家)


薛其坤 (2016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

 × 

 王度 (当代艺术家)


潘建伟 (2017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

 ×  

李晖 (当代艺术家)


许晨阳 (2017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人)

 ×  

费俊 (当代艺术家)


马大为 (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

 ×  

陈文令 (当代艺术家)



主题阐述


顾振清


物,就是世间万物之存在,就是自然存在、精神存在和社会存在的概括。


万物存在的演化、演变、演进,即为物演。


万物生长,宇宙赓续。


物演是一种万物演化的、动态的共生关系。


物演就是大自然的趋势。物演规则在一种大尺度的时空格局下支配、驱动着世间万物。


自然存在、精神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物演景观,则影响、刷新着当代科学家、艺术家的宇宙观、价值观以及理性逻辑的思维模型。




科学家和艺术家“碰撞”进行时



1
卢煜明 × 杨千

卢煜明教授(左)与艺术家杨千在实验室交流

卢煜明教授是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专家,1997年,卢教授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发现母体血浆内有胎儿的脱氧核糖核酸 (DNA)的科学家,在此基础上,卢教授带领的团队和合作伙伴又首次在孕妇外周血浆中获得了胎儿的全基因组图谱,此技术让孕妇可以更早的进行无创产检,以“唐筛”例,无创产检技术的准确率是99.7%,而且还可以避免实施羊水穿刺带来的痛苦和风险。这种无创产前检测已用于90多个国家,仅在中国,每年就有超过四百万孕妇接受这项测试。卢教授从小因为家庭的原因就受到艺术的熏陶,画画、钢琴和声乐伴随这他的成长,这也让他充满了想象力,在攻克胎儿全基因组图谱的绘制的过程中,当他观看《哈利·波特》时,影片中3D特效“Harry”中的“H”的组合方式就给了卢教授灵感。

艺术家杨千(左)和卢煜明教授合影

艺术家杨千近年来的许多创作也与科技有关,进行多媒体和装置艺术方面的探索实验。在卢教授和艺术家杨千的沟通交流中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艺术家杨千将会针对卢教授的科学成果和科学仪器进行艺术化的呈现。


2
薛其坤 × 王度

薛其坤教授(左)与艺术家王度交流中

薛其坤教授是国际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2013年带领团队首次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该成果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后,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震动,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称其为“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其成果将推动新一代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的发展,加速推进信息技术革命进程。

艺术家王度参观薛其坤教授实验室


艺术家王度在与薛其坤教授交流时认为科技是硬件,艺术是软件。高科技的精深发展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态,使人类处在人工进化的模式。艺术是高屋建瓴的行当,以形而上的语式反思、质疑、批判、揶揄、表达个体与群体在不断变化的生态中的生存体验和意识形态。薛其坤教授认为他的科学成果是充满了颠覆性创新思想的一个想法导致的一个科学发现。如何用颠覆性的创新思想去理解这个世界,往往需要有一些艺术家的灵感,从而激发科学家产生一个非常创新的、革命性的想法。


3
潘建伟 × 李晖

潘建伟教授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等方面的研究,是国际上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他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不仅可以加密信息,也能立即发现窃听者的系统。“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发射和“京沪干线”的搭建,让我国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艺术家李晖主要运用金属、亚克力、LED灯、激光、烟雾等现代化媒材做装置艺术的探索,同时他也是一位科学迷,专程到中科大上海研究院参观了潘建伟教授的实验室,了解相关科学成果。

艺术家李晖(右)参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所



4
 许晨阳 × 费俊

许晨阳教授(左)与艺术家费俊交流中

许晨阳教授在双有理代数几何学上作出了极其深刻的贡献,在与艺术家费俊交流过程中,他认为某种程度上讲,代数几何是一种艺术,一种结构很美的东西。不管是数学工作还是艺术创作,都是人类在精神上对自由的一种追求,数学是一种自由的艺术。

许晨阳教授(左)与艺术家费俊交流中

艺术家费俊以艺术家、设计师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致力于艺术与科技研究、教育和实践,在和许晨阳教授深入沟通中,他从数学的抽象性和纯粹性中寻找灵感,并尝试把数学对现实世界提纯化的解释与艺术对现实世界复杂化的解读结合在一起,完成一次同时处于现实之上和现实之中的艺术实验。



5
马大为 × 陈文令

马大为教授(左)与艺术家陈文令在实验室交流


马大为教授主要从事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及构效关系、有机合成方法学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应用等研究。他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为合成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其创新成果已被制药公司日常用于开发药物,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艺术家陈文令(左)在工作室为马大为教授介绍其作品创作理念

艺术家陈文令的艺术透露出一种强烈的新现实主义特征,他善于运用雕塑的语言创造出生命与生活的气息。马大为教授和艺术家陈文令在相互拜访工作室的过程中对双方的工作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认为艺术和科学都需要创新,大胆、浪漫的设想和踏实的工作。


策展人简介


顾振清


1964年生于上海。1987年毕业于中国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2003年至2006年任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总策展人及副馆长,2004兼任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艺术总监,2005年兼任台湾东海大学美术系客座助理教授。2006-2007年任上海朱屺瞻艺术馆执行馆长。2007-2008年兼任《视觉生产》杂志主编、2008年受聘为第五届台新艺术奖决审评委、天津美术学院客座教授。2009-2011年任北京白盒子艺术馆艺术总监。2009-2016年任北京荔空间艺术总监。2014-2016年任西安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学术馆长。2017年至今任厦门MORE ART艺术馆学术馆长。2018年9月起至今任台湾艺术大学雕塑系客座副教授。现以独立策展人身份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


21世纪以来,顾振清曾策展2001年广东美术馆“虚拟未来”展;2001年成都现代艺术馆“首届成都双年展”;2002年苏州美术馆“海市蜃楼”展;2003年北京今日美术馆“二手现实”当代艺术展;2004年挪威奥斯陆国立当代美术馆“轻而易举·上海拼图2000-2004”展;2005年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酷:创意在生产”国际艺术展;2005年韩国首尔市立美术馆“亚洲城市网络”艺术展;2006年英国利物浦双年展独立项目“中国馆”;2008年波兰“调解”首届波兹南国际双年展;2009年台北当代艺术馆“各搞各的:岐观当代”艺术展;2011年法国留尼汪双年展;2012年上海沪申画廊“心动上海”一汽大众-奥迪艺术大展;2013年法国留尼汪双年展;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米兰艺术与科学博物馆 “原乡”中国当代艺术展;2016年乌兰巴托蒙古国家美术馆“2016乌兰巴托华语短片电影节”;2016年圣彼得堡俄罗斯民族博物馆 “走出牡丹亭:中国女性当代艺术展”;2017-2018年上海中华艺术宫“天的那边:当今时代的蒙古艺术”展;2018土耳其伊斯坦布尔ZFotoFest国际摄影节;“2018乌兰巴托国际艺术节”。


科学家简介

(以科学家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的时间前后为序)

卢煜明

  2016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人

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研究),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及化学病理学系系主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卢煜明教授生于香港,于英国剑桥大学取得文学士学位,再于牛津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及哲学博士学位。在1997年,卢教授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科学家发现母体血浆内有胎儿的脱氧核糖核酸 (DNA),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研究领域并致力于有关方面的研究。卢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已率先研发出无创性唐氏综合症产前诊断服务,透过先进的DNA测序技术,直接从母亲的血液样本中,包括胎儿基因组、甲基化及转录组排序进行分析以检测唐氏综合症。

 

卢煜明并把这技术推进其他领域,其中以癌症检测特别有重要的发展。为彰表其科学研究成就,卢煜明教授先后获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荣衔、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衔、世界科学院院士、及港科院创院院士。卢教授亦曾获颁其他各项奖项,包括2016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4年度费萨尔国王(King Faisal)国际医学奖,及2012年度的里雅斯特奖(Ernesto Illy Trieste Science Prize)。



薛其坤

2016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


清华大学副校长,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薛其坤,1963年生于山东蒙阴,1984年在山东大学获学士学位,1994年在中科院物理所获博士学位,2005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起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薛其坤是国际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扫描隧道显微学、自旋电子学、拓扑量子态、高温超导等。2011年至2016年任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3年5月起任清华大学分管科研副校长。他是国际著名期刊Surface Science Reports、Physics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的编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副主编。2014年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16年获得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潘建伟

2017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潘建伟,1970年3月出生于浙江东阳,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1999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等方面的研究,是国际上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他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人。


马大为

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美国化学会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副主编,Adv. Synth. Catal,Nat. Prod. Rep., Chem. Asia J., 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 等国际杂志的顾问编委。


马大为,1963年 生于中国河南,1984年 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89年 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0-1994年 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系和Mayo Clinic神经化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部进行博士后研究。1994年 回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


马大为主要从事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及构效关系、有机合成方法学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应用等研究。已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30余篇。1994年入选中科院首批“百人计划”,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曾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9,排名第三;2007,排名第一)。荣获1998年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2009年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2016年N. C. Yang 讲座奖,2018年美国化学会Arthur C. Cope 学者奖。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


艺术家简介

(以对应合作科学家为序)

杨千


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教师家庭,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获得佛罗里达大学艺术硕士学位,2002年从美国纽约回到北京工作和生活至今。


杨千是一位善于探索、勇于突破自己的实验性艺术家,从他回国后的早期作品“水珠系列”到随后的“动态绘画”、“双重绘画”和“纸屑绘画”无不反映出他不断突破自己的创新精神。近年来,他把探索逐步转向了多媒体和装置方面的实验。如他利用运动APP卫星定位的功能在大地上走出各种有意味的图像等等。


曾参加国内外的重要大展包括:西班牙塞维利亚双年展、韩国釜山双年展、波兰波兹南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德国ZKM 当代美术馆“潜流-亚洲当代艺术展”  以及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大展,并多次在纽约、伦敦、布鲁塞尔、成都当代艺术馆、今日美术馆、上海证大美术馆和三亚当代艺术馆举办个展。



王度


1956 年12 月生于武汉,1990 年起工作和居住在法国巴黎。曾任教巴黎八大艺术系和法国布列斯特(brest)高等美术学院。


王度作品的呈现方式包括,裝置,雕塑,摄影,多媒体等。他宣称的“我就是媒体,我就是现实,我就是图像”,可视为他作品观念的解读。他认为“全面媒体化的‘第三现实’正在构成一個需要不断重新定义的当代社会文化生态”。因而,他的作品是从不同的切点重新定义现实的一连串观念,也是他宣称的“我是大众和现实的发言人”的“发言”。


王度的艺术传播广泛,有关其工作的评论,报道包括记录片等,见诸多种国际传媒(杂志、报纸、电视、电台,当代艺术家词典,画册资料等)。个人画册摘要:“王度杂志”WangDu magazine(2000)“王度”WANGDU(2004)“现实移植”transrealite(2007)“无可奉告”(2016)。


王度在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美国、土耳其、瑞士、加拿大、中国等举办过近五十个个展,并参加过卡塞尔文献展、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展、威尼斯双年展、瓦伦西亚双年展等国际展览。



李晖


生于197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李晖曾在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荷兰Philips光美术馆,德国ZKM多媒体美术馆, 德国瓮纳光艺术中心, 新加坡美术馆,柏林 Ernst Schering基金会,台北当代美术馆,意大利,法国,智利,奥地利,瑞士,韩国,日本,印尼等多家美术馆办过个展或群展。也曾参加过2006年上海双年展,2006釜山双年展,2008 意大利威尼斯国际雕塑装置展以及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等国际重要展览。


作品被多个重要机构和重要收藏家收藏,如皮诺基金会,Burger collection, 龙美术馆,余德耀基金会,台北寒舍艾美酒店等。并与德国大众汽车,F1赛事,Adidas等重要品牌有过项目合作,同时也参与过德国多特蒙德剧院之芭蕾舞剧《浮士德2》的舞台设计。

费俊

1970年生于中国湖北荆州,曾就读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电子综合艺术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科技专业方向教授,某集体首席创意总监,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策展人。


费俊以艺术家、设计师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从事艺术与科技研究、教育与实践,他的艺术实践主要关注由虚拟和实体空间的共同构建的混合空间。他的艺术及设计作品曾在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展览和艺术节中展出,并荣获了德国IF设计奖、红点设计奖和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等荣誉。



陈文令


1969年生于中国福建泉州。现居中国北京,著名当代艺术家。


2015年获澳大利亚政府授予的中澳艺术大使称号, 2012年获得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雕塑家前三甲, 2011年获澳大利亚佩斯国际海岸雕塑展公共艺术大奖等。在北京、上海、香港、首尔、新加坡等地举办过个展,参加过“超设计”上海双年展(2006)、“对话芝加哥”——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展(2009)、中国当代雕塑展 (2013)、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2013)等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上海多伦美术馆、韩国国立美术馆、美国休斯敦美术馆、丹麦国立美术馆等重要美术馆及机构收藏。


陈文令的艺术透露出一种强烈的新现实主义特征,他善于运用雕塑的语言创造出生命与生活的气息。他的作品则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当代性特点:精神独立、风格多变、天马行空、气场恢宏。他的艺术语言融合和提炼了民间、学院、神话、东方与西方,以及现实与虚幻的诸多艺术元素,并以魔幻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出一个个观念与视觉并重的图像,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消费主义时代中人性、物性和自然的种种异化和困扰。他最重要的作品有“红色记忆”系列、“辛福生活”系列、“中国风景”系列、“英勇奋斗”系列、“悬案”、“紧急出口”、和“共同体”等等。



未来科学大奖


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2016年,是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大中华区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


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金。奖金来源于公共声誉优良、社会贡献突出且深度认同科学价值的行业领袖自愿出资,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有限公司负责奖金的捐赠和发放。每项奖项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

未来科学大奖对获奖者的国籍不做限制,只要求其工作产生巨大国际影响;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并主要在大中华地区完成(包含中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台湾)。


推动科学、成就未来。未来科学大奖希望奖励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蒙科学精神,唤起科学热情,影响社会风尚,吸引更多青年投身于科学,实现中国的“科学梦”。


联合出品


未来论坛


未来论坛是当前中国最具声望的民间科学公益组织,由一群崇尚科学、热心公益的科学家、企业家于2015年共同发起创立。自成立以来,未来论坛秉承“弘扬科学精神,助力科创兴国”的宏伟使命,全面推动产学研资政融合和大众科普事业发展,矢志作为科学面向公众的“传播人”、科学界和产业界的 “对接人”、以民间资本激励科学突破的“推动人”。迄今已凝聚了数百位全球杰出科学家、顶尖投资人和卓越产业领袖,是中国唯一的商学跨界的科学公益平台。


锡纯公益


北京市锡纯艺术教育公益基金会是根据沈锡纯先生遗愿,由其亲属捐出沈锡纯先生部分作品,并在社会各界支持下筹资成立的一个艺术教育类公益基金会,是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


本基金会的宗旨是:资助艺术教育,培养艺术人才,促进艺术教育发展。



分享

登录 +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