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邓力 | 把对学术发展行之有效的经验借鉴到国内

作者:范佳乐 祝传海  来源:科学中国人  时间:2021-12-16

邓力,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西湖大学徐益明讲席教授,西湖大学理学院执行院长

在科研工作中,邓力是业内公认的“有机催化领域创始者之一”。他主攻的有机小分子催化反应及机理研究,已经取得了系统性的学术成果。凭借这项成果,2019年8月,邓力捧回了有机化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奖项之一——亚瑟·科普学者奖。

在授业解惑时,邓力又是学生们心中的“好教授”。2018年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后,邓力接收的几名研究生,都已经在有机催化领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这些成果的取得,邓力“中西结合”的培养理念帮了大忙。

31年的海外学习、工作经验,让邓力对学生的培养自有一套独到的见解。他当年选择回国的主要动力,就是想在西湖大学的平台上,和各位老师一起建设一座极具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

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期间,现任西湖大学徐益明讲席教授、理学院执行院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的邓力接受了《科学中国人》专访。在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怎样借鉴西方对学术发展行之有效的经验?针对这类问题,邓力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施一公(中)、邓力(左)与孙立成(右)在西湖大学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合影

《科学中国人》:在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前,您已经荣升为美国布兰迪斯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并在2011—2014年间担任该校的化学系主任,是什么原因让您在这种情况下仍坚定地选择回国?

邓力:促使我回国并加入西湖大学的主要原因,是施一公老师创办西湖大学的理念和我的观点保持着很高的默契,即“打造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

我曾经在国外学习、工作了31年。像我们这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同时对国际部分高等教育、科研工作有着较为深入参与的人,都希望能够把国际上长期积累下来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尤其是对学术发展行之有效的经验带到国内来,将它们与国内的一些方法有机结合,为建设我们自己的一流大学、一流科研机构做贡献。

这其实对提高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也有帮助。国际上怎么衡量一个国家能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经济是一方面,文化是一方面,教育是一方面。一个国家有没有能力建立世界一流的教育科研机构,对于她能否获得世界的尊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021年教师节邓力实验小组合影

《科学中国人》:结合您之前在国外学习、工作的经验,您认为在一流大学、一流科研机构的建立上,国外的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入职西湖大学后,您具体展开了哪些工作?

邓力:在高等教育方面,国外起步早,建立起一套相对较为完善的体系。比方说,在美国,有人把大学建立起来,就可以开始培养博士生。至于这个大学办得怎么样,他们更看重“结果管理”,就是我们看你培养出来的博士生受不受欢迎。如果这所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够格,自然就会被淘汰。

中国的情况和国外不太一样,我们是在百废待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最初在博士生培养方面,基础很薄弱,没有太多经验,所以我们也非常重视“过程管理”,需要看你到底有什么样的经验和资质,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很快,高校人才引进的速度和质量大大超过以往。尤其是国内一些一流高校,迅速吸引到一大批海外人才,这些人才本身已经在国外的各个院校任教,他们都有丰富的博士生培养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或许可以在管理上再大胆一点,再放手一些,鼓励一些高校先行先试,在人才培养上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西湖大学也非常愿意在这方面做一些有价值的探索和尝试,为国家的下一步改革积累经验。

我入职西湖大学后,要承担的工作比较多,比如建立学科中心,建立学术交流机制,制定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计划,构思如何培养一支符合现代大学要求的行政团队,等等。当然,其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招到合适的人才,优秀的年轻人、资深的科学家,只有他们的加入,才能把世界各地优秀院校的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带到这里来。

邓力主持西湖大学内部会议

《科学中国人》:您认为,在对博士生的培养中,什么样的品质是最重要的?

邓力: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一是要重视研究的原创性。我记得我自己在博士期间,我所在的团队对研究的原创性要求非常高。重视原创性,一方面可以让我们不断发现新现象、新知识,这个过程能不断带给我们满足感;另一方面,这些新现象会引导我们去做更多有意思的研究。这其实有助于我们在某个领域从事长期研究。

二是要正确看待论文发表。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在学习期间非常急于发论文。我们做研究,发文章当然是重要的,这在哪里都一样。但发文章实际上不是我们的第一目的。重点是,我们要搞清楚一个实验中发生了什么。

这一点,和我们提倡的原创性研究相辅相成。做原创性研究时,一开始接触某个新领域,所有人都对它一无所知,那么你的每一次实验都是对这个新领域的一次探索。在这些探索中,我们要获得新的知识。一次失败不要怕,只有通过一定的积累,才能做出一个新的成果。

在美国,一些一流高校,有很多做过系统原创性贡献的导师来带领学生们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的西湖大学,在硬件、软件上已经取得了非常长足的进步,在鼓励原创性研究上,我们也建立了以鼓励原创为宗旨的学术评价系统。在具体执行上,部分学生一开始可能还有点不习惯。

邓力(前排中间)参加西湖大学理学院化学研讨会时留影

《科学中国人》:此次您是作为“未来科学大奖”的专家委员出席大会的,您在这个过程中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对我们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又有什么想说的?

邓力:在整个评选过程中,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调研、做背景调查工作。因为我们非常重视科研工作的原创性。科学发展到现在,某一个领域,一般都能同时找到五六个作出重要贡献的人。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背景调查工作,去论证、去读材料,然后大家充分讨论出一个结果。

那么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观点。在学术上,比如说我接触到的一些同行中,以奖项来划分的等级观念还是很淡薄的。我以前的工作环境中,也有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同事。但是大家并不会因为他是否获得诺贝尔奖,而对他的态度产生很大的变化。

在原创性研究的过程中,谁都无法预测哪个领域会对未来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从定义来说,原创性工作本身就很难看到未来的意义在什么地方。所以在原创性研究的最初阶段,我们都是对获得新知识有一种追求,所以不要凭结果来形成所谓的“等级观”。在学术讨论中,也要尊重每个人的看法和观点。因为在学术面前我们都是平等的,只有平等的讨论,才能实现科学的民主。

最后我还想嘱咐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各种节奏越来越快,在某种意义上,噪音也就越来越多。什么是噪音?什么是信号?什么是最主要的?我们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用批判性思维去判断,去认识。

邓力(前排右五)参加2021西湖大学WE论坛暨前沿合成与功能分子分论坛

来源:科学中国人
采访:范佳乐 祝传海


分享

登录 +

登录